合作客戶/
拜耳公司 |
同濟大學 |
聯合大學 |
美國保潔 |
美國強生 |
瑞士羅氏 |
相關新聞Info
-
> 不同稠油下油相中芳烴含量、水相pH值對油-水界面張力變化規律
> 打破試劑溶液的表面張力,提升乳糖醇制備的攪拌混合效果
> 液態合金表面張力快速檢測及相關質量參數實時評價
> 微納米顆粒三相泡沫體系的溶液特性、界面性能和驅油效果(一)
> 太陽電池污染效應試驗,微量天平在其中起到什么作用
> 如何用界面張力儀測定磷脂溶液的表面張力等溫線【Wilhelmy吊片法原理篇】
> 液體分布器設計與表面張力有何關聯之處
> 研究發現:水解聚丙烯酰胺HPAM降低油水界面張力能力極其有限(一)
> 水分測定儀-卡氏干燥爐聯用測定注射用重組人干擾素α2a中水分含量
> 納米銅硅膠膜吸水性能分析實驗方法與結果
推薦新聞Info
-
> St與MMA在無皂乳液聚合過程中的動態表面張力變化——結果與討論、結論
> St與MMA在無皂乳液聚合過程中的動態表面張力變化——摘要、實驗部分
> 低分子熱塑性樹脂體系CBT500/DBTL的界面張力與溫度的關聯性(二)
> 低分子熱塑性樹脂體系CBT500/DBTL的界面張力與溫度的關聯性(一)
> 不同種類與濃度的無機鹽氯化物對麥胚脂肪酶油-水界面特性的影響(二)
> 不同種類與濃度的無機鹽氯化物對麥胚脂肪酶油-水界面特性的影響(一)
> 觸殺型除草劑與油類助劑防除雜草機理及效果
> 高分子類助劑主要增效機制及在除草劑領域應用機理
> 表面活性劑在除草劑噴霧助劑中應用及主要增效機制
> 氣液液微分散體系的微流控制備方法及在稀土離子萃取領域的應用(下)
彎曲界面產生的額外附加壓力,在力學分析上應該和哪個力平衡?
來源:知乎 阿黃sweetgirl 瀏覽 1195 次 發布時間:2021-10-28
彎曲界面產生的額外附加壓力,在力學分析上應該和哪個力平衡?
高等滲流力學中,毛管力的本質應該是彎曲界面產生的額外附加壓力。這個額外附加壓力的本質是什么?施力物體是什么?受力物體是什么?
在毛細管插在水中,水面上升至平衡后,受力分析。可以說毛管力和水平面上毛細管內液柱重力平衡。那這時候,毛管力的受力物體是該液柱,那施力物體呢?難道說是“彎曲液面”本身?
也看過力學分析,對表面張力進行分解,有用楊氏方程的,但是還是總覺得有不明確的地方。希望好心人能夠詳細解答。
雖然用大篇幅介紹了表面物理化學里面的概念,然而對題主重要的問題卻是錯誤的解答。
錯誤是,表面張力的施力物體怎么可能是大氣呢?表面張力的性質只和液滴本身和內部的分子作用力有關。設想一個場景,逐步減少空氣中的氣體含量,在液體沸騰之前,其液體的表面張力是不會發生變化的。所以液體表面張力和氣體之間并沒有相關性。即使液滴在微重力的真空下揮發,也是以球形揮發。液滴的球形就是表面張力存在的標志,所以真空下的液滴依然存在表面張力。與空氣無關。
我的回答是,小液滴保持球形,其表面張力的施力物體是體相中的分子,受力物體是處于液滴表面的分子。液體表面的分子收到液體內部的分子的引力得不到平衡,就體現為表面張力。所以體相中的分子才是施力物體,而表面的分子時受力物體,其作用效果是表面上發生的液滴收縮呈球形的力學現象。
可以想象,這種不平衡會導致表面層的液滴向體相收縮。那么液滴為什么不能持續收縮呢?這個力怎么達到平衡呢?原因當然時分子間還存在斥力。當表面張力使表面層的分子收縮時,收縮到一定程度時與分子斥力達到平衡。總體系達到能量最低狀態,即液滴保持球形,或者界面表面積最小的狀態。
對于毛細管中的液體上升的現象,其施力物體是固體表面的分子,受力物體是固液氣界面處的液體分子。對于毛細管液面下降的現象,其施力物體是液體界面的液體分子。
具體分析如下:
本討論涉及到三相界面的力學相互作用。使用楊氏方程固然可以很好地解釋界面現象,但是要想分析所謂的施力和受力物體,還是要從分子相互作用開始分析。如下圖左圖所示,假設加入毛細管后,其平面仍為平的,我們可以分析氣固液界面處的水分子來分析液面的行為。
自由界面處的水分子只受到水分子的作用,如a處所示。而對于b處界面分子。其左側的分子被固體分子替代,這個替代產生了固液分子作用力(F1)與液液分子作用(F2)的差別,這個差別使液面運動。
比如,當固體對液體分子吸引力較大時,即所謂的親水界面,也是表面能高的界面,F1會大于F2, 所以液面會上升,直到與重力平衡。即毛細管內液面上升現象。同時側面的作用力差別也會使液面更靠近固體。所以此時的施力物體是固體界面分子。作用效果是液面上升。
毛細管上升原理
那么對于液液分子作用(F2)大于固液分子作用(F1)的情形呢?比如把毛細管插入到汞液體中,界面就會下降。這個作用就是垂直方向上的F1小于F2引起的,同時側面的作用力差別使液面遠離固體。如下圖所示。所以此時的施力物體是液體界面分子。作用效果是液面下降。
毛細管下降原理